□特约评论员 曹 林
“紧急提案:沈阳各店铺关店,谣言四起,请权威部门赶紧声明,稳定民心……”8月6日下午,辽宁省政协委员庄廷伟提交了一份加急提案,希望沈阳有关部门能及时回应市民关切与网络质疑。当日,微博、论坛等各个网络空间都在热烈讨论沈阳市面上的“大萧条”、“满城尽是卷帘门”,而很多沈阳市民已切身感受到生活不便:理不了头发、买不着钉子、吃不到午饭。7月13日起,当地传言称有执法检查打假,很严很狠,商铺纷纷关门。(本报今日10版)
7月13日就开始的“满城尽是卷帘门”,严重影响了百姓生活,可当地政府竟到8月7日才开始辟谣,而且是在成为广为关注的事件、在政协委员加急提案后才辟谣。都说网络时代舆情发展以秒来计算,可当地政府竟然近一个月后才采取措施,这样的迟钝让人咋舌。
如此迟缓的危机应对,到底是反应迟钝,还是本以为可以这样瞒下去,抑或是真有其事——— 闹到广泛关注后,才站出来辟谣。无论如何,这都是不可原谅的,当地政府难辞其咎。
据当地媒体报道,在辽中县等地95%以上店铺关门,百姓曾一度连米、油都找不到地方买。一位买米未遂的辽中居民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,“这阵你要是来辽中呆5天,你都得饿死!”——— 这样的情况,政府是不可能不知道的。难道因为官员都有政府食堂、不食百姓烟火,从而对民情和民生产生如此大的隔膜?或者是感受到了,却没把“老百姓无处买米”当回事?
如果想将这样的丑闻捂住,不仅是不可原谅的,更是愚蠢的。这不是小事,而是影响到数百万人日常生活的大事,一两家商铺关门也许可以捂,但一座城市满城商铺关门,这是无论如何都压不下去也捂不住的。大事当前,不去疏解矛盾,而是竭力想捂住不让外人知道,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习惯性选择。可是,这一次当地政府不正视问题、无视传言满天飞的行为,是严重的不作为,加剧了恐慌的蔓延。
官方虽然已经辟谣,可市场上的传言并未停歇。谣言并没有止于辟谣,一方面,是对官方迟钝态度和迟到的辟谣的报复性反应——— 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,迟到辟谣也会让人将信将疑。人们自然会想:面对这看得见的民间恐慌和市场萧条,政府为什么到今天才“辟谣”,如果传言都是假的,为什么政府一开始不澄清?人们会从这种暧昧态度中尝试解读真相,这种解读过程,就是谣言再生产和传言再传播的过程。
因为迟来的辟谣,政府部门已经失公信于民,辟谣的信任度自然大打折扣。对执法经济的担忧,人们不相信那是一个谣言,而是觉得政府在以谣辟谣、以谣掩谣。因为民间传播的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两个谣言,而是一种对执法经济的担心。
从报道中可知,传言都在说打假或大检查,要“五证齐全”或“六证齐全”、“七证齐全”,具体要求什么证谁也不知道,谁来检查也不知道,只是传言找到任何毛病就是重罚,大家都不想“找倒霉”,关一段算了———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传言,并非无中生有,而是与长期以来一些执法部门以罚代管的思维有关。很多商户明白,一些部门缺钱花时,就会搞执法运动,而所谓执法运动就是罚款。最怕的不是钓鱼执法,而是养鱼执法,很多部门故意纵容着商户们的“违法”,同时制订很严格的标准,很少有商户能达到这样的标准,于是商户们长期处于灰色生存状态——— 执法部门“养”着这样的鱼,缺钱时就下去执法,理直气壮地罚款。这种养鱼执法造成的后果就是,我们的商人很多时候一听到执法就满怀恐惧。
面对这种执法经济,商户已成惊弓之鸟。真的谣言,是可以辟的;可怕的是人心的恐惧。收拾人心,不是一两份政府告示可以解决的。我们希望当地政府劝这些商户开门的时候,能更好地解决那些让商人“闻风关门”、“听执法就害怕”的深层次问题。
|
|